《宁德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构建高校驻村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服务社会职能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校在贫困农村一线构建基层党组织有利于发挥党对高校扶贫工作的指导和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还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等优势资源与贫困地区的脱贫需求进行有效衔接。但从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的扶贫实践来看,还要在机制、激励措施、扶贫模式、人员结构、宣传报道等进行完善,进而加速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意义 参与精准扶贫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扶贫发力要精准,教育要先行,要高度重视和认识教育在扶贫中的基础性、先觉性和关键性作用,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统筹规划扶贫措施”。参与精准扶贫不但是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职责,也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更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发展、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参与精准扶贫能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从国家教育部的201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高校中拥有专任教师为167.28万,其中73.6%的教师是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高级人才,而且学科专业门类齐备、队伍结构稳定、研究成果量质齐飞,汇聚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全国高校在学生已达3833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658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的青年人才;同时,全国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7万元、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6.9台,高校教学科研软硬件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拥有精准扶贫所需的大量优势资源。参与精准扶贫能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而后党进一步明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为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与路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在扶贫实践中明确新形势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内涵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进一步革除一些高校求大、求全、求名、求快等外延式发展的弊病。同时,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对于高校师生更是难能可贵的磨砺与锻炼。 高校驻村党组织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关系分析 高校驻村党组织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结对帮扶的村落中以驻村师生为主体构建的基础党组织。它与精准扶贫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扶贫攻坚的宣传队、战斗队、先锋队。高校驻村党组织是宣讲精准扶贫方略的宣传队。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成员在驻村之前通过了高校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等多方面的考察,并经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具备扎实的政策理论基础。通过他们与扶贫对象面对面的宣传,可以大幅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对精准扶贫理念及国家各项惠民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和认可度,使贫困户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让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勇气,进而树立主动脱贫意识和必胜信念。高校驻村党组织是落实精准扶贫攻坚的战斗队。高校驻村党组织可以依托高校的学科专业、科研成果、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等优势,在贫困地区一线构建校地携手脱贫攻坚的战斗小组,通过师生党员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等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活动,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转变为“造血”的,扎实推进贫困群众脱贫步伐。高校驻村党组织党员是实施精准脱贫举措的先锋队。高校可以充分发挥驻村党组织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师生党员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扶志”与“扶智”并举,到田间、到地头、到群众家中把党和国家的关爱撒播到贫困群众心中,把脱贫致富的知识技术交到贫困群众的手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同时,激发更多部门机构参与到实施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来,增强先锋队的战斗力。高校驻村党组织是强化党员党性教育的新阵地。高校驻村党组织可以把驻村党组织打造成强化党员党性教育的新色阵地,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自学和集中学等方式,使师生党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着力提升自身的党性思想和帮扶能力,转变观念、转变作风,锤炼党性修养,努力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水平。 高校构建驻村党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困境—以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为例 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浿镇文峰村是第四批省级扶贫村,也是宁德师范学院挂点帮扶村。为了缓解文峰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教育与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优势,于2014年11月起选派学生到文峰小学支教,并于2017年10月10日在顶岗支教岗位上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选拔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骨干到小学支教,通过提高支教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来提升支教质量,推进文峰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做到“扶贫扶智又扶心”。 2018年12月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被评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该支部强化支部建设,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发挥“党支部+师范性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教育与艺术学院学前专业、小教专业、音乐专业、艺术专业优势,通过优化顶岗实习学生专业配比,根据学生支部党员的专业特点,分别成立了小学教育支教服务队、学前教育支教服务队等服务队伍。通过支教队伍的划分,学生党支部成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2)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该支部结合文峰工作实际,每月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积极与文峰村党支部和当地企业党支部交流共建。通过活动开展,帮助当地学生成长,践行实习师生党员党性修养,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引领当地党建工作开展,确保党建工作接地气、出效益。(3)开展“党支部+党课一小时”活动。该支部要求顶岗支教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每人至少上一次微党课,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为当地学生以及村民上党课。(4)建立“党支部+党员实践基地”。利用文峰村拥有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整训遗址、叶飞故居等红色资源和宋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学家、天文学家陈普,清朝台澎总兵黄礼珍等名人的历史文化底蕴,创建党员党性教育基地,不但为文峰村当地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和支部党员组织生活提供平台,也可以成为我校开展党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我校每年选派积极分子和党员到文峰村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锻炼。(5)建立“党支部+党支部”。充分利用教育与艺术学院教师党支部师资优势,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模式提升支教质量。教师党支部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支教学生,开展课前岗前培训、课中远程辅导、课后答疑解惑等形式,全过程帮助支教学生提升支教质量。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1)建立“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在顶岗实习队伍中建立党员示范岗,积极发挥师生党员在顶岗支教、主题党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明确党员身份、强化党员信仰,让党员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设立“党支部+‘三个一’工程”。设立一名学生党员结对帮扶一名后进生,一名党员示范一项专业特长或技能,一名党员为学生解决一项问题等方式,调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加顶岗实习工作实效。(3)推行《党员成长手册》记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使用基层党组织工作记录簿认真记录党员大会、主题党日、党课等会议记录。同时,按照顶岗实习党员一人一本《党员成长手册》方式,认真记录支教期间相关学习工作记录,并将其作为党员考核、评优工作的重要依据。 运用党建信息化手段放大示范带头效应:通过建立微信群、学习通等形式,及时传达院党委工作部署,指导顶岗支教工作,开展好党建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记录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支教点点滴滴,支部成长足迹,总结工作经验,扩大工作影响力。 总体上看,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以高校学生党支部结对贫困村,扎根山村为契机,聚焦贫困山村教育,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把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当地贫困村上,探索高校“党支部+X”模式,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教育扶贫的新路子。 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困境:(1)新模式未受重视。宁德师范学院在文峰村构建的以高校学生党员为主体的驻村党组织是地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创新和探索。课题组在百度搜索和中国知网进行了检索,几乎没有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和理论研究成果,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新模式还需要相关部门推动建设。 (2)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驻村党组织建在了扶贫第一线、最前沿,那里交通、食宿、通讯等基础条件都与城市很大的差距,学生党员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扶贫工作久而久之会没了斗志、思想懈怠。因此,构建较为完善的激励措施是激发工作干劲和潜能的必要保障。 (3)帮扶领域较狭窄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在文峰村重点开展的是教育扶贫。虽然该党支部依托师范类院校专业特长针对农村教育短板开展了“扶智”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论宣传的“扶志”工作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的“扶心”工作,但从整个村庄的脱贫致富的要求来看,扶贫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4)人员结构较单一。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均来自该校教育与艺术学院的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相对不够丰富,因而所能开展的扶贫模式和领域也就难以丰富。据调研,国内其他院校开展的对口帮扶工作也有类似的弊端。 (5)宣传报道渠道少。驻文峰村党支部创新党建和扶贫模式的做法受到了国家和福建省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宣传报道,可谓一时风头无两。但从宣传报道和传播的范围和后续效果来看,高校驻村党组织精准扶贫新模式未能推而广之。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此,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加强宣传报道渠道的建设十分必要。 发挥高校驻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措施 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机构建设制度化。一是根据一些高校在贫困农村建立驻村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相关部门将高校结对帮扶村落构建驻村党组织制度化,把成功的典型案例推而广之,引导高校发挥驻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参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与致富。二是将驻村党组织建设成为的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的主阵地,将学习与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驻村党组织政策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激励措施政策化。高校要完善驻村党组织成员激励措施,形成具有较好激励效果的政策文件,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给予驻村党组织成员一定的经费补贴,对于表现优异的干部可优先晋升职级、教师可提前晋升职称、学生可抵扣课程学分和升学加分等方面的激励,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激发驻村党组织成员的热情与干劲、坚定信心与决心。 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扶贫模式多样化。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人才、软硬件设施设备等优势,因地制宜推广“党支部+X”模式,采取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资金扶贫等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模式,精准服务于贫困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人员结构多元化。高校驻村党组织身处贫困地区基层,肩负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师生党员一方面要具备政治过硬、能够担当重任、敢打硬仗的素质,还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扶贫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所在区域的脱贫需求构建多元化、优势互补专业团队结构,进而实现服务领域多元化和专业化。 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宣传报道信息化。依托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群、QQ群、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记录、传播扶贫工作亮点,扩大高校驻村党组织工作影响力和示范效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投身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在贫困农村一线构建高校驻村党组织开展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它对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较好的示范效果,同时也对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促进作用。但从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来看,高校驻村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需要从机构制度化、激励措施政策化、扶贫模式多样化、人员专业结构多元化、宣传报道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服务社会职能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校在贫困农村一线构建基层党组织有利于发挥党对高校扶贫工作的指导和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还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等优势资源与贫困地区的脱贫需求进行有效衔接。但从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的扶贫实践来看,还要在机制、激励措施、扶贫模式、人员结构、宣传报道等进行完善,进而加速贫困群众脱贫步伐。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意义参与精准扶贫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扶贫发力要精准,教育要先行,要高度重视和认识教育在扶贫中的基础性、先觉性和关键性作用,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统筹规划扶贫措施”。参与精准扶贫不但是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职责,也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更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发展、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参与精准扶贫能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从国家教育部的201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高校中拥有专任教师为167.28万,其中73.6%的教师是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高级人才,而且学科专业门类齐备、队伍结构稳定、研究成果量质齐飞,汇聚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全国高校在学生已达3833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658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的青年人才;同时,全国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7万元、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6.9台,高校教学科研软硬件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拥有精准扶贫所需的大量优势资源。参与精准扶贫能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而后党进一步明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为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与路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在扶贫实践中明确新形势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内涵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进一步革除一些高校求大、求全、求名、求快等外延式发展的弊病。同时,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对于高校师生更是难能可贵的磨砺与锻炼。高校驻村党组织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关系分析高校驻村党组织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结对帮扶的村落中以驻村师生为主体构建的基础党组织。它与精准扶贫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扶贫攻坚的宣传队、战斗队、先锋队。高校驻村党组织是宣讲精准扶贫方略的宣传队。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成员在驻村之前通过了高校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等多方面的考察,并经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具备扎实的政策理论基础。通过他们与扶贫对象面对面的宣传,可以大幅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对精准扶贫理念及国家各项惠民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和认可度,使贫困户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让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勇气,进而树立主动脱贫意识和必胜信念。高校驻村党组织是落实精准扶贫攻坚的战斗队。高校驻村党组织可以依托高校的学科专业、科研成果、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等优势,在贫困地区一线构建校地携手脱贫攻坚的战斗小组,通过师生党员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等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活动,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转变为“造血”的,扎实推进贫困群众脱贫步伐。高校驻村党组织党员是实施精准脱贫举措的先锋队。高校可以充分发挥驻村党组织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师生党员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扶志”与“扶智”并举,到田间、到地头、到群众家中把党和国家的关爱撒播到贫困群众心中,把脱贫致富的知识技术交到贫困群众的手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同时,激发更多部门机构参与到实施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来,增强先锋队的战斗力。高校驻村党组织是强化党员党性教育的新阵地。高校驻村党组织可以把驻村党组织打造成强化党员党性教育的新色阵地,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自学和集中学等方式,使师生党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着力提升自身的党性思想和帮扶能力,转变观念、转变作风,锤炼党性修养,努力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水平。高校构建驻村党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困境—以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为例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浿镇文峰村是第四批省级扶贫村,也是宁德师范学院挂点帮扶村。为了缓解文峰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教育与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优势,于2014年11月起选派学生到文峰小学支教,并于2017年10月10日在顶岗支教岗位上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选拔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骨干到小学支教,通过提高支教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来提升支教质量,推进文峰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做到“扶贫扶智又扶心”。 2018年12月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被评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该支部强化支部建设,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发挥“党支部+师范性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教育与艺术学院学前专业、小教专业、音乐专业、艺术专业优势,通过优化顶岗实习学生专业配比,根据学生支部党员的专业特点,分别成立了小学教育支教服务队、学前教育支教服务队等服务队伍。通过支教队伍的划分,学生党支部成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2)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该支部结合文峰工作实际,每月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积极与文峰村党支部和当地企业党支部交流共建。通过活动开展,帮助当地学生成长,践行实习师生党员党性修养,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引领当地党建工作开展,确保党建工作接地气、出效益。(3)开展“党支部+党课一小时”活动。该支部要求顶岗支教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每人至少上一次微党课,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为当地学生以及村民上党课。(4)建立“党支部+党员实践基地”。利用文峰村拥有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整训遗址、叶飞故居等红色资源和宋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学家、天文学家陈普,清朝台澎总兵黄礼珍等名人的历史文化底蕴,创建党员党性教育基地,不但为文峰村当地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和支部党员组织生活提供平台,也可以成为我校开展党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我校每年选派积极分子和党员到文峰村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锻炼。(5)建立“党支部+党支部”。充分利用教育与艺术学院教师党支部师资优势,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模式提升支教质量。教师党支部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支教学生,开展课前岗前培训、课中远程辅导、课后答疑解惑等形式,全过程帮助支教学生提升支教质量。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1)建立“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在顶岗实习队伍中建立党员示范岗,积极发挥师生党员在顶岗支教、主题党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明确党员身份、强化党员信仰,让党员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设立“党支部+‘三个一’工程”。设立一名学生党员结对帮扶一名后进生,一名党员示范一项专业特长或技能,一名党员为学生解决一项问题等方式,调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加顶岗实习工作实效。(3)推行《党员成长手册》记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使用基层党组织工作记录簿认真记录党员大会、主题党日、党课等会议记录。同时,按照顶岗实习党员一人一本《党员成长手册》方式,认真记录支教期间相关学习工作记录,并将其作为党员考核、评优工作的重要依据。运用党建信息化手段放大示范带头效应:通过建立微信群、学习通等形式,及时传达院党委工作部署,指导顶岗支教工作,开展好党建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记录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支教点点滴滴,支部成长足迹,总结工作经验,扩大工作影响力。总体上看,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以高校学生党支部结对贫困村,扎根山村为契机,聚焦贫困山村教育,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把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当地贫困村上,探索高校“党支部+X”模式,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教育扶贫的新路子。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困境:(1)新模式未受重视。宁德师范学院在文峰村构建的以高校学生党员为主体的驻村党组织是地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创新和探索。课题组在百度搜索和中国知网进行了检索,几乎没有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和理论研究成果,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新模式还需要相关部门推动建设。(2)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驻村党组织建在了扶贫第一线、最前沿,那里交通、食宿、通讯等基础条件都与城市很大的差距,学生党员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扶贫工作久而久之会没了斗志、思想懈怠。因此,构建较为完善的激励措施是激发工作干劲和潜能的必要保障。(3)帮扶领域较狭窄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在文峰村重点开展的是教育扶贫。虽然该党支部依托师范类院校专业特长针对农村教育短板开展了“扶智”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论宣传的“扶志”工作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的“扶心”工作,但从整个村庄的脱贫致富的要求来看,扶贫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4)人员结构较单一。宁德师范学院驻文峰村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均来自该校教育与艺术学院的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相对不够丰富,因而所能开展的扶贫模式和领域也就难以丰富。据调研,国内其他院校开展的对口帮扶工作也有类似的弊端。(5)宣传报道渠道少。驻文峰村党支部创新党建和扶贫模式的做法受到了国家和福建省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宣传报道,可谓一时风头无两。但从宣传报道和传播的范围和后续效果来看,高校驻村党组织精准扶贫新模式未能推而广之。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此,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加强宣传报道渠道的建设十分必要。发挥高校驻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措施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机构建设制度化。一是根据一些高校在贫困农村建立驻村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相关部门将高校结对帮扶村落构建驻村党组织制度化,把成功的典型案例推而广之,引导高校发挥驻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参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与致富。二是将驻村党组织建设成为的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的主阵地,将学习与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驻村党组织政策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激励措施政策化。高校要完善驻村党组织成员激励措施,形成具有较好激励效果的政策文件,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给予驻村党组织成员一定的经费补贴,对于表现优异的干部可优先晋升职级、教师可提前晋升职称、学生可抵扣课程学分和升学加分等方面的激励,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激发驻村党组织成员的热情与干劲、坚定信心与决心。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扶贫模式多样化。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人才、软硬件设施设备等优势,因地制宜推广“党支部+X”模式,采取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资金扶贫等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模式,精准服务于贫困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人员结构多元化。高校驻村党组织身处贫困地区基层,肩负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师生党员一方面要具备政治过硬、能够担当重任、敢打硬仗的素质,还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扶贫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所在区域的脱贫需求构建多元化、优势互补专业团队结构,进而实现服务领域多元化和专业化。把高校驻村党组织的宣传报道信息化。依托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群、QQ群、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记录、传播扶贫工作亮点,扩大高校驻村党组织工作影响力和示范效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投身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在贫困农村一线构建高校驻村党组织开展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它对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较好的示范效果,同时也对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促进作用。但从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来看,高校驻村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需要从机构制度化、激励措施政策化、扶贫模式多样化、人员专业结构多元化、宣传报道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

文章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ndsf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0750.shtml


上一篇: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下一篇: 园艺论文_不同碳氮源对花脸香蘑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宁德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